·“福地芳踪”人文集萃
·人文旅游

名寺---升山寺



唐朝诗人周朴写《升山》一诗云:

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
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
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
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


明运使石赓登升山诗云:

衰年脚力倦跻攀,今日凭高一解颜。
驱得江山来目下,化将楼殿出云间。
真人练药仙都近,释子焚香佛界间。
尘事数来宁而得,高歌尽此夕阳还。

升山寺原名升山灵岩寺,传说越王勾践时,一夜从浙江会稽飞来,仙人任放在此升天,故称升山。

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历史上占地面积约40亩,唐、宋两代极盛时有僧尼千人。有“未有涌泉,先有灵岩”之说。唐朝周朴,宋代曾巩、陈襄、李纲,明代徐勃,清代林则徐等名人都游过此寺,如今寺后岩壁上保留有五段不同年代的摩崖题刻,如:“道光庚戍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当时林公已66岁,在家养病期间同四川进士李惺同游升山寺。重新修建后的升山寺有大雄宝殿、大悲楼、西归祠、弥陀殿、僧舍等。大殿前一付对联:“日晶安天下,月朋定乾坤”耐人寻味。寺内现存历史遗物有宋代石槽及古僧塔垅等。

升山灵岩寺,曾经被冠以灵岩山显圣兮闽中宝刹第一的尊称,因为升山灵岩寺比鼓山涌泉寺还早建346年。

 

  
             升山灵岩寺为什么比鼓山涌泉寺早?


    据宋《三山志》载:升山灵岩寺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而鼓山涌泉寺则建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
年)。研究升山灵岩寺为什么早建,和鼓山涌泉寺后来为什么壮大了,首先要了解福州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的变迁,因为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宗教是一种文化,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古代福州,最繁荣的地方是在新店。2200年前所建的闽越城遗址,位于现在新店镇古城村。地质钻探表明,战国晚期至汉初,当时的福州还是一片内海。以古城为坐标点望去,屏山、金鸡山一带只是岛屿和小海湾。可想而知,古代鼓山与福州古城难有陆路相通。

其次,由于中国政权中心在北方,所以福州古城对外联系的陆路则在城北,从现国家森林公园的狭谷,直上岭头,顺山谷下至上寮,往闽候、古田、至南平,是一条进京的官路,这相当于如今的国道。升山灵岩寺有山间古道直上岭头叶洋村,亦是福州通往外界的道路之一。

由于古代福州的中心繁荣区在北侧,北峰又是对外联系的交通枢纽,古地理条件决定了宗教繁荣点首先在北郊,而不可能在东侧,这应该是升山灵岩寺比鼓山涌泉寺早建三百多年的原因。

宋《三山志》载:升山灵岩寺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1986年,该寺被列为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寺后岩壁上保留有五段不同年代的摩崖题刻,如:道光庚戍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当时林公已66岁,在家养病期间同四川进士李惺同游升山寺。重新修建后的升山寺有大雄宝殿、大悲楼、西归祠、弥陀殿、僧舍等。大殿前一付对联:日晶安天下,月朋定乾坤耐人寻味。寺内现存历史遗物有宋代石槽及古僧塔垅等。

 

  
            升山灵岩寺在历史上为什么兴旺


    在福州北峰山区,群山连绵,为什么唯独升山有诸多神话传说?唐、宋、元、明、清历代,为什么诸多名人、墨客都在升山留下诗文、碑刻?一个原因是升山是福建全省少有的由皇帝命名的山峰,并有任放升天之说。同时,山上建有历史悠久的升山灵岩寺。但要从根本上来研究,也许还要从升山的地理条件来考察。

首先,山位独特。从偏东30度远处眺望升山,其山势有如一座巨大的弥勒佛,而升山灵岩寺则修建在这尊弥勒佛的肚脐上,这不可不谓古人建寺时选址的良苦用心。其二,山位独特,站在升山浏览四周,远处左有鼓山,右有旗山,前有五凤山。近处东有狮山,西有象山,后有葫芦山。故有左鼓右旗前五凤东狮西象后葫芦”“飞峰毓秀也天下形胜无双之说,细细端祥,越发耐人寻味,真是事实上的神奇,现实中的风水宝地。其三,升山不高,但视野开阔,升山灵岩寺又处于福州近郊,路近且上山车行15分钟,步行40分钟即可。清道光二十七年秋(1849年),年迈的林则徐因病辞官回闽,次年夏天还抱病与郭柏苍、李惺同游升山灵岩寺,并留下碑刻。由此不难想象,在古代,升山就已是福州城的后花园。据宋《三山志》载:升山灵岩寺唐宋两代极盛时,曾有僧尼千人。由此可推断,香客、信众、游人该有几多?

的确,在升山灵岩寺观景,可谓人生一大享受。在鼓岭观景,因远而糊,升山近而清。白天可见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林立,晚上可瞻万千灯光闪烁绚丽的夜景,尤其是在雨过天晴、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之时,其视角之广、视线之远,无处可比。这是一个天然的福州城观景台,是福州罕有的宝地。

身处宁静,眼观喧嚣,在佛、道之境,看尘世之烦乱,自感超脱。强烈的对比,让诗人心境无比轻松,一解愁颜。哪怕年迈体衰,脚力不支,也要拖着倦躯攀登而上。既然来了,则流连忘返,且当放情高歌,直至太阳下山。此等心境,今人若登升山,亦能体验千百年前古人的感受,这也许是升山历代繁荣的主要原因所在。

升山灵岩寺后来渐渐衰微的原因,在于福州城市中心区南移。由于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流淌,自福州古城修建2000多年算起,每年几度洪水泛滥,运来上游大量的泥沙,使福州南部逐年冲积出广阔的平原,沧海变桑田,海水终于退出了闽江口。今日的洪山、洪塘地名,便是洪水泛滥的佐证。此外,加上历次兵灾,如《三山志》记载: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淮兵寇闽,焚掠几尽。而每次用兵,均由北而来,焚掠的结果当然是破旧立新,促使福州城市中心区逐渐南移,升山灵岩寺也渐渐远离繁荣中心而趋于衰微,正是大福州向南向东扩展,促成了鼓山兴盛。


     
  升山,升山灵岩寺必将再现福州后花园


    当今,福州市正在全方位地向四周扩展。曾几何时,福州市区还有大片的水稻田和蔬菜地,1958
年以来,很快地变成了繁闹的街区,改革开放以来拓展的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浦上立交桥已在乡村中竖起。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文化建设兴起,历史回轮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入升山这片古代福州的后花园。因为,这里有悠久的文明,厚重的文化沉积,多彩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文物瑰宝,更有不可多得的地理条件,升山必将重新焕发出固有的光芒。

在近代,升山灵岩寺曾是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的联络站,并有被追认烈士的源德和尚史迹,这在佛教界并不多见。自从源德和尚被土匪残杀罹难后,升山灵岩寺开始荒落,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释慈法法师重新进驻禅寺,才开始逐渐恢复生机。
   2000年,大护法普音居士捐资重建大悲楼,让升山灵岩寺开始重振昔日雄风,大悲楼高耸雄伟,凌空接天,气慨万千,宛若天上琼楼玉宇,身历其境,犹如进入仙乡,引来无数信众、香客、游人竞折腰。

目前,升山灵岩寺监院释修提法师,是佛教有造诣的僧人,师从林阳寺住持释广贤大和尚,并任晋安区政协委员。寺内管理有序、他们在修炼的同时,养护着升山不可多得的古迹、文物、文化瑰宝。
   
历史造就文物,历史又在湮没记忆,几近被遗忘失落的福州北郊的这一文化瑰宝,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社会有责任组织力量来保护这一见证福州古代发展史的难得实物,有责任研究、开发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观光资源,以提升福州城悠久的人文品位,使之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5 三山陵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10720号
您是第   位访客   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