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芳踪”人文集萃
·人文旅游

走 进 三 山

                                                                              宋四根
       
陵园是以陵墓为主的园林,是先人安息的地方。
       
但有人一提起陵园就恐慌,就生畏。由于世俗的偏见,不少人谈殡色变,把殡葬与肮脏和晦气联系在一起,有些宾馆饭店不愿意承接与殡葬有关的会议,有些商店不愿意出售与殡葬有关的商品。可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谁也无法回避生命的轮回,谁都要面对殡葬二字。
       
然而,福州三山陵园较之一般陵园迥然不同,它是人生的后花园,是一座艺术化、园林化的现代化的陵园。典雅的建筑和各式的雕塑令人肃然起敬,秀美的山川与艺术化处理的花木令人赏心悦目。它给陵园赋予了新的定位:地方文物保护的场所,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精神文明教育的园地。
        
三山陵园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益凤村,原名白塔垅金狮山,背靠凤山,东扶升山,西踞象山,面朝凤山。开闽王--王审知和他的夫人曾先后安葬于此,历代文人骚客都到这里游览,并留下许多摩崖石刻。
       
在陵园办公室负责人小俞的引领下,我们进入园区极目远眺,一座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楼宇跃入眼帘,右边绿色琉璃瓦围墙宛如一条巨龙顺势而上,一道道规划整齐的建筑物摆在面前。我们依次参观,首先来到山水大门,这里有顺延而上的呈弧形的广场,广场中心是用天然青石为主要材料建造的主题雕塑“生命之源”,边缘的曲线自然流畅,作为“传承远古之精华,汲取天地之灵气”的载体。石上雕刻有“清风、太阳、河流、树木”。它将生命必备的四大元素--风、水、阳光和植物融为一体,与“生命之源”的主题紧密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广场北边,是一个中间流水,两边行走的69级的台阶,依山体的自然走势拾级而上,中轴又恰好位于南北轴线上,气势宏伟,水天一色,真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仙界。69级台阶,意为“六六大顺,九九归一”,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兴旺发达。
       
接着来到了牌坊广场。牌坊具有表彰功德的功能,是陵园标志性的建筑,意在表彰安息于此的先人曾对国家、社会、家庭所做的贡献。
    紧接着是纪念大楼,整体建筑风格是仿照南京中山陵中山纪念堂修建的;接待服务大厅,主要是为客户办理各类单证、下葬服务、礼仪服务、收费以及客户投诉等相关服务;殡仪服务中心,是为社会提供文明、周到、全天候、全过程的人性化专业礼仪服务。现有30多名员工大多毕业于专业院校,接受过严格的企业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倡治丧过程阳光操作,实行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孝恩园。它位于金狮山麓金狮穴内,占地70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东区坐北朝南,西区坐东北向西南,在科蹄山与象山左揽右抱之下,围就成一个巨大的明堂。日朗风清之际,极目远望,浩渺闽江仿若从天边滚滚而来,汇入这明堂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园区建设取自然之风,斥人为之意,墓位顺山势壁立,意取风水,蜿蜒发散,呈天地概貌,入冥冥灵意,恢宏大气。园依山势,山借园景,墓园与金狮山麓互为点睛,百年身后唯此华天宝地独佳。以“人本、品位、永续”为企业文化的福州三山陵园情注生者,意致逝者,以大家的风骨传承了泱泱华夏宗教致爱的道德髓血,着力突出孝、宗的人伦情义,并艺术地将之与身后归去和谐自然融为一体,意韵深远地开发出了孝恩园这一主题墓葬区。孝恩园的开发让人们在怀念逝者的同时,也体验了孝义仁爱的温馨,使得悠远的道德鸣唱与厚重的精神低吟在山麓水畔产生了铿锵的共鸣,慰藉着生者的心灵,宁息了逝者的魂灵。这一终极人文关怀,再一次熠熠生辉地向世人彰显了三山陵园“关爱人生、造福社会”的服务宗旨。
      
专家认为,陵园不是死者集中的地方,而应该是文化资源的密集区。三山陵园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做的。比如中山舰将士纪念园,就建造了萨师俊舰长等25位将士的纪念碑,萨师俊舰长是中国海军名宿萨镇冰上将的侄孙,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职务最高的中国海军军官和惟一的军舰舰长。名人园安葬了艺术家、闽剧泰斗郑弈奏,闽剧丑角表演艺术家林务夏;画家、福州市愿市委书记郑重,还有潘懋勋、王耀亭、林暖苏、陈少若等;篆刻、书法家周哲文;画家、诗人、翻译家、“译坛泰斗”林纾;国际著名的华裔经济统计学家胡孝绳;中国羽毛球金牌教练杨人燧。将军园里安葬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指挥飞夺卢定桥、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一代儒将、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中将;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跟随毛泽东、周恩来经历了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龙飞虎将军等;植树葬、草坪葬、香花葬区,埋下了许多忠骨,这样做好处很多。骨灰安葬入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先人长眠地下,后人放心;绿化了山头,美化了环境,不占用土地;体现了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教育子孙后代,应厚待老人,勤俭半丧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曾对陵园树葬、草葬、花葬作了专题报道。
        
学者认为,什么叫死亡?死亡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有“不朽”。死亡孕育了生命,让人更加珍惜生命。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社会、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这个总和里就有殡、葬的内容,所以就有殡葬文化。它是活人的文化,因为是活人创造了关于死的文化;它来自生活,不分民族、宗教和信仰,是人生最后一道风景线,它是亮丽的还是灰暗的,全靠活人去挖掘。
       
我聆听过福建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孙绍振的报告,他对殡葬改革大声疾呼,指出“清明节生命气息的体现,人的生命是一个链环,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尊重祖先。”他认为,我们人的一生就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一个是死,一生赚那么多钱,大部分花在“生”上,花一点在“死”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走进幕区,看见许多碑文中写上逝者生前最喜欢或最受教育、最有影响、最有体会的一句话、一首诗等等,表达后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在这里,生死之间可以尽情对话,而殡葬文化业就是在让生死对话绵绵不断。事实上,培育殡葬文化业,将使殡葬和年复一年的祭奠,都成为人生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
       
陵园参观之后,我感触很深,我们来到陵园办公室,与董事长林军等领导一起,探讨中国殡葬改革事宜。有证据说明,在国外,殡葬产业被称为“夕阳事业的朝阳产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就是殡葬服务企业。而在我国,目前的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界限很不明确,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两套人马”。说到底还是个体制不畅问题。我翻阅了有关资料,2005年送交立法的《殡葬管理条例》已在四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其中在骨灰处理方式上,新《条例》提倡多样化。按照节约土地程度,骨灰处理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公墓,有规划地集中埋葬,并引导其向绿化、美化、生态化发展;然后是骨灰塔、墙、廊,这在城市已经有一定普遍性了,要继续加以推进;最先进的是要搞花葬、海葬、树葬等,这样不仅节约土地,还能保护环境。
      
走出陵园,掩卷沉思,心潮翻滚:陵园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祥和的感觉,是殡葬文化,是一处能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土地。在那里,没有地狱,没有天堂,甚至没有死亡。当你徜徉在陵园里,就像走在一座安静的尘世之城,既有现代特色,又有宗教理念,是文化观念上的温暖与创新,是人生“终点站”的精彩谢幕。
                                                                                                                 (
摘自<<战争年代>>06年第二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5 三山陵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10720号
您是第   位访客   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