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文化与殡葬

殡葬学在台湾的形成,是受到生死学出现的影响;生死学一开始系以引入西方死亡学而起步,因讳言死亡,乃以“现代生死学”为名应运而生。为标帜生死学可以“各自表述、各取所需”的情意特性和建构可能,我曾进一步提出“后现代华人生死学”的“局部知识”论述,采取“截断众流、六经注我”的途径,希望拈出一套不受传统羁绊,能为当下所用的务实作法。从生死学到殡葬学,表现为由虚到实的学问道路。由于殡葬为一门由来已久的行业,不能游谈无根,所以在建构其知识内容时,必须言有所据。然而在论及殡葬的礼俗文化时,大家必须先行确认,相关知识的系统建构,究竟是以“述古”还是“创新”为主?为配合推动法规的改革作法,本论文在探究殡葬的礼俗文化时,将以创新作法为讨论内容。

  台湾的〈殡葬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载有:“成年人且有行为能力者得于生前就其死亡后之殡葬事宜,预立遗嘱或以填具意愿书之形式表示之。……其家属或承办其殡葬事宜者应予尊重。”而在该条文的说明中更强调:“为宣导国人超越死亡禁忌,于生前即勇敢主张未来死亡后之殡葬事宜,爰明定具体实施方式。”其中蕴涵的精神即是“殡葬自主”,而具体作法更可以走向多元葬法,尤其是当局积极提倡的“环保自然葬”。如此苦口婆心,主要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将不合时宜的陋习旧俗逐渐革除,以符应现代人的生活型态与步调。殡葬改革系于心灵净化,凡事想通了,一切就迎刃而解。像日本为东方民族,大陆属同文同种,都可以三天办完丧事,台湾却要敲敲打打办上七七四十九天,既浪费资源又扰人安宁,正是要大力改革整顿的现象。

  台湾人迷信三件事:空间、时间、数字,除了后者表现为求明牌外,其余二者对生死之事皆有心理暗示作用,不容忽视。人们对风水方位和良辰吉时的执着,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转,只能因势利导,令其美化与简化。像扬弃占地的墓葬与塔葬,改以环保的自然拋洒葬,同样可以选择方位和时辰为之;少了迷信的后遗症,却平添几许浪漫的美感。事实上从整体来看,殡葬的礼俗文化与民族信仰息息相关,像汉民族受到儒家的孝道和道教的鬼神文化影响,衍生出一大堆繁文缛节,剪不断理还乱;而西方基督宗教文化下的殡葬礼俗,却显得安静祥和、平易近人。有意思的是,华人一旦信了洋教,自然跟鬼神之说绝缘,这表示信仰和信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有其发挥余地。正是基于信仰的可塑性,我希望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一种合情合理的生死信念,用以移风易俗,推陈出新。

  为了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我对于殡葬的礼俗文化,尝试提出一些改革创新的途径,包括遗体美容加瞻仰遗容、完全火化后再办告别纪念会等。前者可在医院太平间或殡仪馆内举行,但必须避免营利活动,并强化公益性质,以符合法规建议设置“悲伤辅导室”的用意,时间则以半天为度。此一作法在西方国家早已普及,瞻仰遗容时不举行任何仪式,仅用庄严肃穆的心情缅怀亲友,并对家属表达慰问之意;交谈时轻声细语,或于纪念册上留言。此一阶段非属正式告别活动,而算是与亡者情谊的表示;虽然通知亲友,但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参加。由于重点在于见最后一面,主要促成者应设定为遗体美容师,可据此开发新职类,以考授分级技术士。至于丧礼服务人员的作用,则在于后一阶段的告别纪念会方面。

  台湾如今每年死亡人数约十四万人,其中半数以下利用殡仪馆等殡葬设施办丧事,另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以在家中或其它场所自办的方式进行。由于民俗信仰流行,我认为自办丧事可学习国外在教堂治丧的经验,选择在寺院庙宇或其它适当场所中办告别仪式。但是必须火化后再进行,使之成为宗教性或人文性纪念活动,而非殡葬活动,以免与法规抵触。先火化后告别的好处,是可以从容地举行,且不必局限于殡仪馆之类场所举办,甚至在家中进行也无妨。其形式可以是宗教或民俗礼仪,也可以仅呈现当事人生前事迹,正式邀请亲友出席共襄盛举。此一阶段可交由殡葬业者代办,包括火化前后诸多事宜。告别会场可放置经一次性处理而磨成粉末状的小骨灰罐,事后由家属亲友携至纪念公园或海上拋洒,为亡者的人生划上完美的圆。

  台湾殡葬活动多曹随传统作法,未思及改革创新。但是传统中有“礼”也有“俗”的成分;前者才真正属于传统,后者有可能清新脱俗,却多半俗不可耐。改革的目的是维系“礼”的真情实义,而在“俗”的部分尽量美化、简化、净化。婚丧二礼皆系生命礼仪,婚礼可以改,丧礼为何要墨守成规?善尽孝道并不一定要敲敲打打、哭哭啼啼,怀抱真心诚意才重要。如今却流于形式化,甚至用扩音器加以广播,深怕旁人不知而以为未尽孝。对此我要强调〈殡葬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说明:“明订提供殡葬服务时,妨碍公众安宁、善良风俗之禁止及不得使用扩音设备之时段,以净化殡葬仪式,端正社会风俗。”这代表殡葬改革在端正礼俗文化的明确方向。此外我更建议当局要向社会大众进行道德劝说:让邻避的殡葬活动,成为迎毗的脱俗文化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5 三山陵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10720号
您是第   位访客   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