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漫谈

什么是殡葬文化?不少行业内的朋友提出过这一问题,他们感到殡葬文化这一个名词似乎只能意会而难言传。本文试讨论这一题目。

 1 文化的界定

我们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人类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操作、行为),如生产、生活、学习、思考、访亲、交友、娱乐、艺术战争等活动,并制造各类物品以供需求,如衣服、房屋、桥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武器等。在人们的每一类观念、从事的每一类活动、创造的每一类物品中都隐藏着或寄托着人们的某种含义,我们总是带着某种含义去从事各种活动的。比如,一年中为什么要设计出节日、为什么要穿漂亮的衣服,给男孩取俊、强、雄、瀚等名字,而给女孩取娟、秀、莲、雅等名字等,其中都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寄托、认知等,而这些希望、寄托和认知等就是所谓含义 该含义就是文化。

当人怀着某种含义去从事一种活动,创造一类物品时,人们也就将自己对事物的观念认识期望意义原则等一系列主观性的东西融入其中了,该事物就成了这些主观性东西的一种载体,一种表现方式,该事物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的事物。比如,大小便、流鼻涕、进食均属人的生理行为,但父母教导小孩蹲下来大小便、用手帕揩鼻涕、用筷子吃饭就上升到一类文化的行为了。同时,竹子只是一种植物,中国人将它制成筷子(进食工具),就属于一类文化的实物。我们制造出适应某一时代的服饰,认为其中包含着美。人们每年要过各种节日,以充实生活,使过日子富有动态感。我们看电影、电视或打牌等以休闲,如此等等。

这样,我们可以将文化分为三类形态:

其一,观念形态。即人们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它作为所谓传统储存在各民族的头脑里,沉积在人们的下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裁判长 也正是这一观念沉积的相同使人们之间的行为达成了一致性。

其二,操作形态(或活动形态)。即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庆典、工作学习、日常交往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程序等。它们是观念在行为中的定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又通常被理解为行为模式,如使用筷子、旅游、礼貌、过年等。

 其三,实物形态。即人们根据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操作而创造出来的实物。透过这些物体,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文化,如书籍、房屋、服饰等,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等。。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简言之,价值观念即人们认定什么是有意义而什么又没有意义,如节假日是出去玩好还是在家睡觉好;思维方式则是如何去认定意义或非意义,如怎样使用一个月的收入最科学,出去玩时走什么路线具有最高的效率等。人们的各类活动和实物创造都要受到它们的认可,并在它们的指导下进行。

以茶文化为例说明之。唐.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因精于茶,被尊之为茶神。《新唐书.逸隐传.陆羽》载:(陆)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鬻茶者,至陶(陆)羽形置炀突(炉灶)间,祀为茶神。这是说,陆羽喜欢喝茶,写了《茶经》,有三篇,讲茶的起源(之原)、治茶的方法(之法)、治茶的器具(之具)。于是,天下人就更知道喝茶的方法了。当时卖茶者甚至做成陶制的陆羽像放置于炉灶上,供为茶神。

陆羽是中国茶理论的一代集大成者。后世多有发挥者,遂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又称茶道。历代上至朝廷皇室、公卿士大夫,下至民间百姓、贩夫走卒,莫不饮茶,并进而形成了各阶层各地域不同的茶风格。比如茶的类别,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以及茶具、饮茶方式等方面的风格差异,它们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上的某些差别。比如,情趣相投者聚在一起,沏上一壶茶,天南地北地神侃,他们借饮茶的方式聚在一起,发一发人生感慨,过一过语言瘾。由于在家里聊起来不自在,于是城镇中便产生了茶馆。旧时,茶馆里多有莫谈国事的醒示牌,因为这样容易引来麻烦。

这些制茶、饮茶的操作方式,茶具实物,以及对茶的认识等等,均可归入所谓茶文化范畴。于其中,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爱好、习俗、情趣,对生活意义的认定,尤其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此外,对于酒文化、服饰文化、居室文化等也可以作同样的理解。

  2 殡葬文化概述   

  我们再来看什么是殡葬文化。

 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寄托了一定的含义,即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这些就构成殡葬文化。因而,我们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

先看代表殡葬观念的一些词汇。中国人不直言死,多称仙去老了作古之类,这些称呼在挽联中使用频率尤高。现在很多殡仪馆的吊唁厅也很少直称,多冠以它名,如深圳殡仪馆称清莲(厅)、日月(厅)、云天(厅)、茜云(厅)、碧波(厅);珠海殡仪馆则以泰山厅、华山厅、嵩山厅、衡山厅命名;上海益善殡仪馆有万福厅、青松厅、古月厅、长禄厅等;龙华殡仪馆的小悼念厅称泰安厅、长安厅、平安厅、永乐厅、安乐厅等;长春殡仪馆称鹤驾厅、西去厅、永生厅、琼楼厅等;南昌殡仪馆有千秋堂、天乐宫、永乐宫、福乐宫以及宁安厅、平安厅、和安厅、祥安厅、庆安厅等。公墓则多称长青园、福寿园、息园、憩园、归园等。骨灰寄存处也多用它名,如佛山殡仪馆的骨灰楼称长安楼,江门殡仪馆的骨灰楼分别称思亲楼、怀亲楼和念亲楼。

为什么要如此转着弯称呼而不直呼其名呢?原来这些名词中都有很深的含义。它们大体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三类寄托或认知:

 一类是自然山川,如日月厅、泰山厅或青松厅等,它们或与天地共存,或长青不老,均具有永恒的意义;  

二类是道家成仙,逍遥极乐世界,如清莲厅、茜云厅、碧波厅、天乐宫和息园、憩园等,人们以此希望先人之灵永存;

三类是后人表示永远不忘先人的恩德,如长禄厅、思亲楼等,宣扬了儒家的孝文化

人们在这一类命名上表达了人们重视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以及追求永恒的人生观,力图冲淡死亡色彩,以及不忘先人恩德的报恩心理等。因此,人们就不愿直言死亡了。

我们再看殡葬操作和殡葬实物中的含义。为什么要殡?原来,殡最初的含义是表示亲属不忍死者很快地离去,以及从容准备丧事,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丧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装饰(如祭幛、丧服),现在多大量使用鲜花布置灵堂;民间对先人灵柩或牌位瞌头,或亲朋街邻绕灵三周以示告别等。追悼会(旧称辞灵仪式)类似于在给死者出远门送行,办一个欢送会。出殡时摔破一个碗,是示意打发死者出门,以免其再来纠缠生者,或说是送一个碗给死者到阴间去吃饭。传统的土葬时用棺,中国民间传统称寿器,并将棺材的内部和外部两头漆成红色。寿者,长久也。与此同时,还有寿衣、寿裤、寿鞋、寿袜、覆面巾等。墓地称阴宅,墓穴则称千年屋。古代中国人,要求死后有一块墓地,否则被认为是死无葬身之地,并认为这将影响到来世轮回。因而此话也经常用作了人们之间的赌咒语。中国古代,父母亡故后,孝子居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期间不得从吉,即不得过正常人的生活,如婚嫁、出外做官、经商等,意在推行孝道,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天葬者则认为通过飞鸟食尽遗体,死者的灵魂就可以由此升天,如此等等。

殡葬实物大体是按照生者生活的模式而设计的,所谓事死如事生,即象对待生者一样地对待死者。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

总之,这些活动和实物中也都是有含义的,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生命的永恒,不忘先人恩德的报恩心理等。殡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对人生、生命的理解所创造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者。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因而,我们理解殡葬文化时,主要是领悟其中所蕴藏的含义,而我们要提升自己单位的殡葬文化水平时,也侧重在将某一健康的含义溶入到殡葬观念、殡葬服务和殡葬实物中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05 三山陵园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10720号
您是第   位访客   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